何泽慧,1914年3月5日生于江苏苏州,祖籍山西灵石。何家是名门望族,清朝三百年间出过15个进士,29个举人,山西人讲话,“无何不开科”。如今苏州的网师园,曾是何家私宅,正是何泽慧捐献给了国家。
1932年(18岁),何泽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物理系。这一年清华大学物理系一共招收了28名学生,其中有10位是女生。受到传统偏见的影响,教授们纷纷劝她们转系,最后只剩下三个女生,何泽慧是其中之一。
最终毕业时,何泽慧的毕业论文,获得了全班最高分。有趣的是,第二名就是后来成为她终身伴侣的“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
1936年(22岁),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何泽慧原打算到南京军政部兵工署工作,但兵工署不愿收女生,只得作罢。之后,她考取了山西省留学德国的机会。
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何泽慧进入了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选了弹道学。教授拒绝,因为该系保密,不收女生,也不收外国人。何泽慧始终坚持,最终打动了教授,她成为该系破例接收了第一个外国学生,而且是个女学生。
1940年(26岁),何泽慧毕业,获得工程博士学位,留在德国,在西门子工作。1943年,她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在玻特教授指导下,从事已初露应用前景的原子核物理研究。她首先观测到正负电子碰撞现象,被英国《自然》杂志称为“科学珍闻”。
1946年春天(32岁),何泽慧到法国巴黎,在约里奥·居里夫妇(居里夫人的女儿和女婿,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实验室工作,并在他们的见证下和钱三强结婚。
他们一起实验室工作,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现象,后来何泽慧又独自发现了四分裂,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因为三分裂出现的概率是三百分之一,四分裂出现的概率是万分之一。铀核“三分裂”现象是何泽慧首先发现,所以她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夫妇两个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1948年夏(36岁),在国外享有盛誉的钱三强何泽慧,带着仅7个月大的女儿毅然回国,支援祖国的核物理研究工作。何泽慧在新中国成立后全身心地投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工作。
当时连最简单的实验仪器都没有,何泽慧和钱三强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北京旧货市场寻找可以利用的五金器材、电子元器件,加上改造的旧机床,制造出了他们所需的仪器设备。在如此简陋的实验条件下,研究组成功掌握了记录核辐射的原子核乳胶的制备方法,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55年初(43岁),何泽慧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1958年,中国第一台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使得中国的快中子实验工作很快达到国际水平。
1959年(47岁),苏联专家从中国撤退,何泽慧带领一批科研人员去配合两弹一星的工作。她研究出了的点火中子源,并通过几百次的实验,发现了氢弹研制中的数据漏洞。
1973年(61岁),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何泽慧担任副所长。在她的倡导与扶持下,中国成为当时少数几个能生产核乳胶的国家之一(核乳胶是核物理、粒子物理和宇宙线研究中的重要工具)。此外,她还从无到有发展了高空科学气球,以及宇宙空间辐射探测相关技术。
1980年(68岁),何泽慧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耄耋之年,她仍然坚持工作,生活也极其简朴。86岁时,何泽慧还坚持去上班,晚上从食堂买几个包子、馒头带回去吃,渴了就喝点白开水。她家住在中关村,工作单位想派车接送,她坚决不要,还是挤公共汽车。单位请她搬到条件更好的院士楼居住,也被何泽慧拒绝了。
自1992年钱三强去世后,家里的东西几乎没有变过。不论是卧室还是书房,何泽慧都保持着钱三强生前的样子,也许这就是她纪念钱三强的方式。
从2005年起,总理先后6次去看望何泽慧老人,称赞说:“何先生在女科学家中是少有的,是人中麟凤。”
2011年6月20日7时39分,何泽慧院士逝世,享年97岁,居里夫人的外孙女以及我国领导人都发来唁电,表示沉痛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