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林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淮杰出工匠、安徽省技能大奖、空军装备部首届蓝天工匠等荣誉称号。
从事航空航天装备的零部件研制多年,他先后在车工、铣工和磨工等操作岗位上,总结发明了多项先进加工方法,破解航空装备制造多项难题。
凭借深厚的技术功底和渊博的理论知识,陈卫林先后攻克了液压滑阀耦合件、球体耦合件、作动筒等关键零部件300多项,直接经济效益达6000多万元,成为工厂既擅长操作又精通技术的复合型“匠人”。
他主持参与国家、省科研项目10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在长期工作中,总结提炼了高精度球面研磨、铝合金防变形控制、球面滑阀收口等工艺方法。
王学勇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全国操作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江淮杰出工匠、安徽工匠年度人物等多个荣誉称号。
他在汽车装调工岗位一干就是18年,从一线做起,成为全国第四届汽车装调工大赛组委会授予的“金牌导师”。
王学勇技术精,是厂里的“尖耳朵”,任何车辆异响都可以靠耳朵来判断。他参与奇瑞新型号汽车试制项目验证工作,从产品开发过程中对零部件、系统、整车维度进行问题导入核查,到整车端13种核心工况的全面落实,有效规避异响问题,确保零缺陷产品交付到客户手中。
他提出改进意见千余项,缩减了工时浪费,降低了制造成本,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他申报7项实用新型国家专利,开展技术改善与攻关200余项,促进了企业技术和工艺创新发展。
陈建林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中国质量工匠、安徽工匠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作为合肥聚能电物理高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精密总装车间主任,陈建林带领团队克服深低温、高真空等多种极限要求,系统解决超导材料多温度梯度焊接、精密装配等关键技术问题,完成了52KA及68KA电流引线、高压诊断线盒等核心部件的装配集成工作。
他先后承担了国家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40T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深度参与加拿大同步辐射加速器等国内外大科学工程核心部件的集成。此外,陈建林还参与撰写、申报国家专利技术12项,其中9项专利已获授权。
汪芳青曾荣获安徽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安徽省年度工匠人物、安徽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从事焊工20年,他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从一名电焊学徒成长为高级技师,从一个半路出家的焊工新手成长为擎起各项急难险重任务大梁的“中流砥柱”,他完成了各种高难度的焊接工程,他焊接的产品被称之为“工艺品”。
汪芳青精湛技艺,勇挑重担,成为盾构机仓壁焊接第一人。他以国内最高的焊缝一级标准成功完成盾构机螺旋输送机焊接,满足长达21.23米螺旋状叶片的高精度焊接要求。
他是各种大型水泥装备制作焊接的关键人才,参与了海螺公司2017年最大直径出口件的镍铁合金煅烧回转窑等大型装备的焊接,仅一台设备的焊丝就使用了13.2千米。他焊接的大件成为海螺公司的支柱型产品,为公司在“十三五”期间占有国外水泥装备市场作出了巨大贡献。
袁军芳曾荣获全国钢铁行业劳动模范、安徽省技术能手和“538英才工程”高端人才、2021安徽工匠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他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中国宝武技能大师,通过创新解决疑难故障和行业难题50余项。
袁军芳设计和施工建设了行业领先的第一座智能化变电所,推动了冶金能源系统智能化水平提升。他研制了快速切断故障技术,应用在全国第一条大H型钢生产线上,保障了大H型钢产线的产品质量和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
三十多年工作积累,袁军芳现已拥有马钢集团技术秘密18项,个人命名的先进操作法4项,授权专利28项。他编写的《电工》《维修电工》,被人社部指定为全国工人培训教材使用。
汪愿涵曾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安徽工匠年度人物、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从事航空航天产品的装配焊接工作十年来,小到0201阻容、QFP细间距器件手工焊接,BGA植球技能,航天高密度印制板SMT设备编程操作,大到子阵天线全流程装配等各型项目的单机焊接及模块装配业务,她都已熟练掌握。在无线电装接领域,汪愿涵技能尤为过硬,作为航天产品装配的中坚力量,她重点参与生产的微波B星、天链、宽幅等项目已成为星空耀眼“明星”。
某系列导弹导引头的QFP封装器件引脚多达一百余只,相邻引脚间隙不足0.1毫米,焊接时极易产生桥连隐患,稍有不慎会导致器件与基板的报废,汪愿涵用一双经历万次实战淬炼的双手,一次做到零偏倚贴装焊接。
王开库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50强、中央企业优秀员、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道德模范、全国能源地质工会大国工匠等诸多荣誉。从事电气设备安装工作25年,他不仅是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型专家,更是国内特高压工程建设一线领军人物。
王开库先后负责了以500kV(庐桐)文都变电站为代表的百余座变电站建设,2011年开始从事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管理,完成包括±1100kV古泉换流站在内的6座特高压工程建设管理。
2017年,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世界电网建设领域的“珠穆朗玛峰”——新疆±1100千伏古泉换流站,使其顺利启动带电。
吴雪良是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2021安徽工匠年度人物,他致力于玻璃工艺研究三十余年,主持项目技术方案或直接参与工程设计、建设及后期生产技术服务玻璃生产线余条,为国内外十多个企业及项目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
近年来,吴雪良攻克了超薄玻璃浮法成形工艺操作的难题,主持完成了“超薄高铝盖板玻璃生产线”项目的设计、建设及生产技术攻关,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一流的高铝盖板玻璃生产线,成功量产出系列高端高强铝硅酸盐玻璃,彻底打破国外垄断。
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吴雪良研发出国际领先水平的、厚度仅有A4纸厚度三分之一(30微米)的柔性可折叠玻璃原片,填补国内空白。
长期以来,甘而可致力于精品漆器的创作,成功地恢复了濒临失传的犀皮漆、漆砂砚等制作工艺,并赋予其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
在朴实坚毅的秉性和自身文化修养的支撑下,甘而可以最严谨的工作态度,恪守每道工序的零误差和零瑕疵的最高标准,创作出美轮美奂的国漆珍宝而享誉业界。他的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收藏。
2015年至2020年,甘而可分别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天津美院、上海同济大学等文化部文化艺术基金项目高等院校漆器培训班师生授课。
2010年至2021年,他还参加宁波“中日韩国际漆器研讨会”、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漆器国际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甘而可的漆器作品多次在国外展出,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周锋曾荣获第十七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2021安徽工匠年度人物、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从事疫苗研发与生产工作多年,周锋始终坚守“疫苗人”的初心——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疫苗。
2020年,周锋运用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成功地在短短两个月内生产出了合格的疫苗原液和成品,这也是世界上首个上市使用的重组蛋白类新冠疫苗。一个细胞培养周期是35天,周锋日夜坚守在实验室,培养出的原液一次性转产成功。
之后,作为该疫苗生产负责人,他又马不停蹄地优化生产方案,保证新冠疫苗能够持续稳定产出,为国家抗疫做出积极贡献。凯时k66网址下载正常文法等离子体频率焊丝间距无线局域网